本周美妝行業發生了這些值得關注的事情
? 昔日美妝直銷巨頭雅芳,以“1美元”被賤賣
? 聯合利華旗下品牌Hourglass收購身體護理品牌
? 雷軍旗下順為資本,再度出手美妝賽道
? 華晨宇投資生物企業,進軍美妝行業
? 8月化妝品零售額增長5.1%,短期回暖但全年仍承壓
? 美妝包材商凈利最低暴跌16倍
? 中檢院新增7款禁用原料
? 身家73億的醫美龍頭實控人被罰
品牌
昔日美妝直銷巨頭雅芳,以“1美元”被賤賣
9月17日,巴西美妝集團Natura&Co宣布:將雅芳國際CARD(中美洲)的業務出售給消費品企業Grupo PDC,交易價格為1美元(約合人民幣7元)。不過,這1美元為象征性付款,之后Grupo PDC還需償還2200萬美元(約合人民幣1.56億元)應收款項,交易預計于10月30日前完成。
此次交易標志著Natura&Co正式啟動雅芳資產的分拆出售。2019年,Natura&Co以2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43億元)的價格收購雅芳,6年后,雅芳已成為其業績表現最差的板塊,被優化或重組是其面臨的必然選擇。

近年來,為緩解資金壓力,Natura&Co先后出售了高端護膚品牌伊索和美體小鋪。隨著雅芳中美洲業務被剝離,Natura&Co股價上漲3%。
而作為昔日直銷巨頭,雅芳這兩年業績承壓。2024年8月,雅芳因一系列滑石粉致癌訴訟而背負巨額債務,雅芳英國、歐洲和拉丁美洲申請破產。2025 年第2 季度,雅芳在巴西的收入同比下降約 12.9%。
擁有135年歷史的雅芳,正面臨包括品牌更新、渠道改革等系列現代化轉型的挑戰,若無法提振業績,未來仍可能迎來更艱難局面。
聯合利華旗下品牌Hourglass收購身體護理品牌
9月16日,聯合利華旗下高端彩妝品牌 Hourglass 宣布:收購身體護理品牌 Nature of Things,具體交易金額暫未公開,但已知 Nature of Things 創始人 JP Collett 仍保留少數股權,并將繼續負責品牌運營。
收購完成后,該品牌計劃重啟產品線,推出14款以天然植物成分為主體的沐浴及身體護理產品。包裝均采用可回收材料,定價介于28–72美元之間(約合人民幣199–512元),瞄準中高端市場。

此次收購標志著Hourglass正式跨入身體護理領域。2004年,Hourglass由Carisa Janes 創立,2017年被聯合利華收購,并于同年進入中國市場。聯合利華對此次收購表示支持,這也是聯合利華拓展身體護理板塊、加碼純凈美妝與可持續消費的重要舉措,反映出巨頭多品牌、細分化運營的戰略動向。
近年來,身體護理賽道增長顯著,線上市場規模已突破400億元,正成為多家美妝集團布局的新焦點。Hourglass 此次通過收購進入該領域,將進一步擴大品牌營收,助力其在全球身體護理市場分一杯羹。
資本
雷軍旗下順為資本,再度出手美妝賽道
國產功效護膚品牌歐佩萊(OPELESIS)近日宣布,已于今年年初完成Pre-A輪融資,投資方為雷軍與許達來共同創立的順為資本。本輪融資將主要用于生物醫學研發創新。
歐佩萊自創立之初就確立了“科研先行”的戰略定位,創始團隊均出自寶潔系,主打以“類肉毒肽”Neublox等為核心成分的輕醫美級功效護膚品。2025年上半年,歐佩萊瑞士研發中心在蘇黎世落成,開創了中國美妝品牌 “出海科技先行” 的全新發展路徑。

順為資本在美妝領域已多次布局,曾投資水羊股份、橘朵、C咖、樸物大美等多個美妝品牌及企業。在其看來,美妝想在全球范圍實現對國際巨頭的超越,如同手機,汽車一樣,可能科技創新,才是唯一的途徑。
縱觀2025年上半年化妝品行業投融資動向,除傳統品類的拓展外,重組膠原蛋白、合成生物、上游原料研發等前沿科技領域正成為新的資本聚集地。隨著美妝市場流量紅利見頂,消費者越發關注產品實際功效,行業競爭正從營銷戰向研發戰轉變。
華晨宇投資生物企業,進軍美妝行業
9月16日,深圳華闊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正式完成工商登記。其股東之一的上海圣恒鴻音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為歌手華晨宇持股99.99%,這意味著,華晨宇對公司的戰略規劃、業務布局擁有核心話語權,引發行業內外廣泛關注。

從股權結構來看,華闊生物的股東還包括杭州乾彰企業管理咨詢合伙企業(有限合伙)以及北京云上萬家科技有限公司。杭州乾彰作為投資主體,具備成熟的企業運營管理經驗,曾參與多家消費類企業的孵化與運營,其加入讓華闊生物的運營模式更趨規范與專業,為企業發展提供了成熟的管理支撐。
從平臺披露信息來看,華闊生物將“生物科技研發”納入業務范疇,經營范圍涵蓋生物化工產品技術研發、化妝品制造、化妝品零售、化妝品批發、母嬰用品銷售等,或希望通過生物科技研發,為美妝產品注入核心競爭力,擺脫對“明星流量”的單一依賴。
明星涉足美妝賽道,早已不是新鮮事兒,華晨宇除了與HR赫蓮娜、美寶蓮紐約、雅詩蘭黛等眾多美妝品牌的代言與合作,還曾以“投資人”的身份試水美妝相關領域,只是不太順利。
從行業發展風向來看,消費者愈發理性與市場監管的日趨嚴格,“單純依靠流量變現”的明星美妝品牌將越來越難立足,只有將明星個人IP與產品實力、技術研發相結合,才能在競爭激烈的美妝市場站穩腳跟。(相關閱讀《華晨宇投資生物企業,進軍美妝/母嬰賽道》)
市場
8月化妝品零售額增長5.1%,短期回暖但全年仍承壓
9月15日,國家統計局發布8月社會消費品零售數據。8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39668億元,同比增長3.4%。1-8月累計實現323906億元,同比增長4.6%。
其中,化妝品類零售額在8月達到349億元,同比增長5.1%,增速高于整體社會零售水平。
不過,今年前8個月,化妝品零售總額為2915億元,僅同比增長3.3%,低于整體零售增速,顯示化妝品市場在短期反彈之外,全年仍面臨一定壓力。

據《化妝品觀察》不完全統計:截至今年8月,至少37家化妝品企業進入破產或清算程序;38個國內外美妝品牌/企業宣布閉店或退出中國市場;953家化妝品生產企業關停;一半美妝上市企業盈利下滑,傳統國貨及小品牌集體承壓。
當行業從“增量擴張”全面轉向“存量競爭”時代,未來,或許只有擁有系統作戰能力及雄厚背景支持的品牌,才能留在牌桌上。
美妝包材商凈利最低暴跌16倍
《美妝產品觀》對10家上市美妝包材企業2025年上半年的營收、凈利潤及漲幅情況梳理發現,一系列數據值得關注:
從整體表現來看,這10家企業中,僅有半數實現了營收與凈利潤的同步增長,另一半企業的業績則存在瑕疵,不甚完美;
凈利潤的表現兩極分化嚴重,最高漲幅可達4倍之多,但最低卻暴跌16倍。其中,嘉亨家化的情況尤為嚴峻,成為10家企業中唯一虧損的一家,虧損額高達3213.54萬元;
毛利率方面,也有一半的企業陷入了下滑困境,反映出行業整體利潤空間正遭受著嚴重擠壓。

為爭奪有限的市場份額,部分企業不得不采取“以價換量”的策略,由此掀起激烈的“價格戰”,最終將整個行業拖入毛利持續承壓的泥潭。
如今,美妝包材行業正站在關鍵的轉型節點,未來,唯有跳出同質化的價格戰,聚焦價值創造的核心,企業才能真正走出“內卷”的惡性循環。(相關閱讀《美妝包材商陷“價格戰”,凈利最低暴跌16倍》)
監管
中檢院新增7款禁用原料
9月15日,中檢院發布關于公開征求《眼部化妝品、口唇化妝品和兒童化妝品中菌落總數限值(征求意見稿)》等18項化妝品標準意見的通知。
18項標準包括調整眼部化妝品、口唇化妝品和兒童化妝品中菌落總數限值,以及二噁烷、水楊酸、氯咪巴唑、甲基異噻唑啉酮、聚氨丙基雙胍、二苯酮-3、胡莫柳酯、奧克立林、甲苯-2,5-二胺、甲苯-2,5-二胺硫酸鹽的最大使用濃度;
此外,4-甲基芐亞基樟腦、6-氨基間甲酚、丁苯基甲基丙醛(鈴蘭醛)、環四聚二甲基硅氧烷、全氟辛基磺酸及其鹽類、全氟辛酸及其鹽類、吡硫鎓鋅這7款原料擬被列入《化妝品禁用原料目錄》。
此次《意見稿》調整延續了對歐盟標準的參考,是我國化妝品監管體系與國際先進標準接軌的必然舉措。
建立自主的化妝品原料安全評價體系,已成為行業長期發展的關鍵命題。新規雖會給部分企業帶來合規成本,但將推動行業規劃化發展。
隨著監管標準的愈發嚴格,未來一批不符合新標準的產品或將面臨市場調整,行業洗牌加速在即。(相關閱讀《新增7款禁用原料,大批化妝品或受限》)
身家73億的醫美龍頭實控人被罰
近日,醫美龍頭昊海生科發布公告稱,公司收到蔣偉先生通知,獲悉其收到中國證監會出具的《行政處罰事先告知書》,因其涉嫌內幕交易被中國證監會立案。
蔣偉是昊海生科的創始人之一,目前已不在公司任職,多年來都不參與公司的實際經營,但其持有昊海生科28.53%的股份。據昊海生科公告顯示,證監會處罰所涉主體為蔣偉先生個人,涉及的事項與昊海生科無關,該事項不會對公司日常經營、業務及財務造成重大影響。
昊海生科是國內知名玻尿酸生產商之一,與愛美客、華熙生物一起被業內稱為“醫美三劍客”。今年上半年,昊海生科營收13.04億元,同比下滑7.12%,愛美客營收跌幅達21.59%,華熙生物凈利潤跌幅達35.38%,“醫美三劍客”都跌了。

相關報告指出,中國醫美行業正經歷從規模擴張到價值重構的戰略轉型關鍵期。
下一階段,“研發創新驅動+品牌價值提升+全球化能力”將成為頭部醫美公司脫穎而出的三重引擎。能夠持續推出顛覆性產品、成功建立消費者品牌心智、并有效進行全球化布局的企業,將在行業洗牌后成為真正的王者。(相關閱讀《身家73億的醫美龍頭實控人被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