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的CS(化妝品專營店)渠道里,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出現某某模式或者某某現象即將顛覆傳統店鋪的聲音。一如十年前電商出現,然后整個社會都充斥著電商必將取代傳統店鋪的言論。
現在,電商死的死傷的傷,但是傳統店鋪依然還在,仍能每年穩步增長。而在淘寶天貓每月銷售榜單上,前10名中至少有8個是傳統品牌,而非曾經風光一時無兩的淘品牌。當下,這些傳統品牌的線上銷量,也只是其整體銷售規模的一個補充而已。
數年前,很多店老板也曾深感不做雅麗潔模式必然被淘汰,而現在,連原有的雅麗潔樣板店也開始紛紛轉型到傳統店鋪的軌道上來,所謂的雅麗潔模式也正從城市向鄉鎮轉移。今年,他們好像連鄉鎮也不再議論。
眼下,微商四起,又有店老板擔心微商沖擊傳統店鋪。對此,我敢斷言,還是不會帶來什么根本性的不利影響,反而可能推進店鋪的O2O進程。如果事實再次證明微商對店鋪沒有絲毫影響,那么做不好的店老板又該埋怨誰搶了你的奶酪?那又是什么讓店老板對于新鮮事物不斷產生恐懼和擔憂呢?
答案歸結起來往往只有一個:行業不傳統,思想太傳統。打敗你的,不是新模式,是自己的舊思想。
在這里,我們梳理一下店老板們都在守著哪些舊思想:
第一、對于消費者
當初我們CS渠道起家的時候,大約都是在上個世紀90年代。我們瞄準的目標消費人群年齡在25-45歲之間,尤以30左右的消費者為主體。在那個年代,30歲的主群體是70后及60后的一部分。而在今天,30歲年齡段的人是85后,再過5年就是90后的群體。事實上,我們很清楚地知道70后、80后、90后乃至00后的消費理念完全不同,但是很多門店還是依據70后的思維習慣來安排商品結構和進行門店運營,然后賣給80后和90后。請問:如此這般,你能賣好嗎?是群體定位的錯位使得店主面對新客群茫然失措,束手無策。做出針對性地改變,才能重新贏得消費者。
第二、商品選擇
當初由于商品匱乏,所以消費者在選擇商品時會按品牌化進行選擇,如果不選擇同一品牌的護膚品就很容易造成不適甚至過敏癥狀。而80后、90后選擇商品會以品類化來挑選,不再拘泥品牌一致性。而現在,在很多門店,品類細化程度還遠遠沒能滿足消費者的需求,那她們為何而來?市場已細分,需求已細分,品類細化是店鋪的當務之急。現在很多顧客進店,找不到自己想要的商品就快速離開了,連你上前詢問的機會都不給,所以,做到品類細化,讓商品陳列一目了然,讓消費者快速選購到她需要的商品,這才是真正滿足當前消費者的購物習慣。
第三、商品認知
由于早期國產商品在技術和設備上還遠遠落后于國外商品,消費者在信息不對稱的環境中自然會選擇外資品牌或者“廣告品牌”。但在今天,信息早已實現爆發性傳播,從而使消費者不再盲從于外資品牌或者廣告品牌,更傾向于性價比高的商品;不再那么強烈地受品牌傳播的影響,更重視口碑傳播。所以我們在現實中看到,誰家店內性價比高的商品越多,誰家店鋪發展就越快。那些越是所謂名品占比越大的店,越難做。大家自查一下,就一目了然。所以,名品納客是個偽命題,多數的店最后放過期的往往是名品。所以歸結一下觀點,集納更多性價比高的商品,是這一時期發展店鋪的硬道理。
對于更多守舊的錯誤的思想,在此不再一一贅述。改變一個店容易,學會一個模式容易,但改變自己思想是最難的。只要能不斷地更新思想,就沒有難做的生意。以此為前提,CS渠道不是沒有希望,而是大有希望。對于80%的店鋪而言,目前只是在萌芽期,連成長期都沒有到,哪里會成為什么傳統行業啊。
改變自己思想適應時代的不斷變化才是店鋪發展的唯一標準,所以,我們得出一個結論,地域性的店鋪競爭不是資金競爭,也不是品牌競爭,更不是模式的競爭,而是老板思想上的競爭。店鋪的發展取決于老板的思想的不斷更迭。新思想是檢驗店鋪發展的唯一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