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3日,由品觀和化妝品觀察主辦的2022(第十五屆)中國化妝品大會·主論壇,在杭州洲際酒店正式拉開帷幕。現場,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皮膚科教授賴維作了題為《醫美領域功效性護膚品的韌性生長》的主題演講。
在賴維看來,“功效性化妝品與醫美相得益彰,不可或缺。”
中國醫美市場將破3000億
現場,賴維回顧了醫美的發展歷程:醫美在中國大陸的發展,其實時間并不長,從90年代開始,哈佛大學教授ROX Anderson顛覆性的光學原理,使得醫美在光設備這塊有了革命性的突破,1993年到2000年這個階段,主要是醫美設備的發展,以公立醫院作為平臺,民營資本介入共同發展。此后,國家出臺政策,公立醫院不允許民營資本介入。
2010年至今,隨著越來越多的公司、技術、設備出現,術后皮膚屏障修護和敏感性皮膚概念興起,吸引了各路人馬勇闖“醫學護膚品”這個戰場。
比如一些自主擇業的部隊醫院整形和皮膚科醫生加入到民營醫療美容,提升了民營機構的質量與素質。在化妝品行業,也有許多藥企棄藥從美,與醫生一起打造醫學護膚品品牌,知名醫生從為產品的背書到創立自己的化妝品品牌。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新化妝品原料、新治療理論和技術的涌現,現在醫美向輕醫美趨勢發展,化妝品企業紛紛圍繞“輕醫美”開拓業務線。典型如居家美容的興起,衍生出了模擬醫療級設備的美容小家電、有確切功效的化妝品等。
在這個過程中,醫美市場蓬勃發展、高速增長。賴維現場分享了一組數據:2021年醫美市場規模約為2274億元,較2020年增長15.10%。2024年我國醫美市場規模有望突破3000億元,相比2019年翻倍。
醫美領域的功效護膚品增長機會
隨著醫美技術的發展,醫美項目也不可避免出現了一些弊病,如不同程度的組織損傷或炎癥形成,等等。因此化妝品在醫美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不可或缺。
比如日常的清潔、保濕、防曬護膚,以及各種醫美治療后的促進愈合和避免或減少不良反應、醫美效果維持等,都離不開化妝品。
基于此,賴維觀察到,醫美術后產品目前也呈現出向功效性護膚品方向靠攏的趨勢。但目前,化妝品行業和市場都呈現了迷茫,只能以新的概念或某些新的原料來維系產品的競爭力或開拓市場,仍有未能滿足的市場需求。
例如現在的主要產品都集中于醫美術后修護,缺乏術后前3-7天使用的產品,沒有滿足條件的清潔產品及配方簡單的修護類產品,沒有能防曬但又不透皮吸收的防曬產品等。
賴維建議,化妝品企業一是要做醫美和醫美術后產品的體驗者,從中找到未滿足市場的點;二是多與從事醫美,尤其是美容皮膚科的醫生進行交流,從中找點產品研發的方向和市場切入點;三是可重點圍繞醫美術后3個階段(包括圍醫美術前后)進行產品研發。
這方面,目前已有一些國內企業有所行動,比如廣州遠想集團,在醫美領域已有17年積累,在術后產品中倡導無敏,和中山大學合作以植物外泌體技術為研發核心,推出了無敏氏美愈三部曲。
中國化妝品大會被譽為化妝品行業的“達沃斯論壇”。本屆大會由貝豪集團、妍麗戰略合作,主題為“韌性生長”。
參與主論壇的演講嘉賓包括:“玻尿酸之父”凌沛學、蘭蔻中國品牌總監Sarah Sai賽娜、絲芙蘭大中華區總經理陳冰、珀萊雅聯合創始人兼CEO方玉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