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下午,由化妝品觀察和CiE美妝創新展主辦的2023(第十六屆)中國化妝品大會·原料創新論壇,在上海國際會展中心舉行。
近年,我們能夠明顯感知到的是,中國化妝品產業的競爭焦點,正從營銷迭代至研發。而原料創新,逐漸成為研發迭代最重要的驅動力之一。在這樣的背景下,原料創新論壇特邀北京工商大學趙華教授,維琪科技劉子建博士,瑞德林生物計算科學家、功效評價科學家李加忠教授,態創生物首席科學家吳奕瑞教授,中科欣揚合成生物學應用研究中心負責人吳孜博士,中科光谷技術經理項威,百阜福瑞達銷售總監姜瑩,共同探討化妝品原料創新的各種可能。
趙華教授:原料創新正迎來越來越多可能
化妝品原料創新到底有怎樣的機遇和挑戰?北京工商大學化學與材料工程學院化妝品系主任趙華教授做了深入分析。
他指出,化妝品產品的安全性、有效性與所用原料的質量安全密切相關,因而,化妝品質量安全以原料的質量安全為基礎,其產品創新、科技進步也離不開原料的創新。
同時,《已使用化妝品原料目錄》《化妝品安全技術規范》《化妝品監督管理條例》、 《化妝品注冊備案管理辦法》、 《化妝品生產質量管理規范》《化妝品注冊備案資料管理規定》等相關政策法規的出臺和實施,從原料準入、原料選擇、生產經營、注冊備案等角度,對原料創新給予了規范,塑造了更好的原料創新環境。
在這樣的環境下,國家鼓勵和支持運用現代科學技術,結合我國傳統優勢項目和特色植物資源研究開發化妝品,這也推動了中國傳統優勢項目、特色植物原料與現代科學技術的結合。
據其分析,目前化妝品原料創新有比較明顯的機會點。新的原料方面,化學合成、天然提取、生物合成等技術的發展為創新提供了更多可能;原料應用方面,包埋、緩釋、促透、改性等推動了應用的完善和創新。原料創新正迎來越來越多的可能。
劉子建博士:以創新解決“原材料卡脖子”問題
深圳市維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維琪科技)研發總監劉子建博士,首先分析了中國化妝品原料的市場現狀與前景。他表示,由于缺乏科技支撐,中國化妝品行業存在原料基礎薄弱、創新能力不足、長期低質量低水平發展、缺乏政策支持、缺乏學科及人才建設等問題,這使得全球頭部原料品牌基本被國外壟斷。
那么,如何解決中國化妝品品牌“原材料卡脖子”問題呢?
劉子建博士認為,強品牌,應該先“強芯”。他指出,隨著化妝品行業的激烈發展,本土原料企業開始冒頭,將研發獨家原料作為核心競爭力,不僅為本土企業“卡脖子”解圍,且通過自主創新,為下游化妝品企業帶來更多的選擇和可能性,更在全球化發展中占據至關重要的地位。
以維琪科技為例。目前,公司已搭建起“1+3”創芯研發平臺,包括以特色靶點多肽研發為主的分子結構創新平臺,以發酵工程/酶工程/基因工程/代謝工程為主的生物合成平臺,以特色植物/海洋生物等天然產物開發為主的特色資源研發平臺,功能性原料/基礎原料全球匯為主的全球找好料平臺。
據其透露,截至目前,維琪科技已坐擁8個獲批備案新原料,新原料備案數量行業第一;同時有6個結構創新原料,涵蓋多肽與非肽領域。
李加忠教授:人工智能輔助化妝品新原料開發
深圳瑞德林生物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瑞德林)生物計算科學家、功效評價科學家李加忠教授認為,我國國產化妝品在配方研發、生產技術方面與歐美日韓等國家差距在不斷縮小,但在原料方面還存在諸多短板。比如:選材以進口原料為主,原料數量遠少于歐美,仿制或仿創結合原料較多、新原料備案品種較少,很多本土企業面臨國外原料“斷供”困境,原料價格瘋漲給國內企業帶來沖擊,等等。
因而,越來越多的企業意識到原料研發的重要性。但在李加忠教授看來,原料創新遠比想象中更難。怎樣進行化妝品新原料的創新研究呢?人工智能是可以加速原料創新研究的有力工具。
如何通過人工智能輔助創新功效護膚原料的發現?李加忠教授總結了一套流程:
其一,確定目標,了解作用機理。根據現有信息,確定研發目的,并在此基礎上了解功效作用機理;其二,確定研發思路。根據目標和機理,制定詳細的研發管線;其三,人工智能輔助篩選。使用計算機輔助技術,構建并篩選化合物數據庫;其四,命中化合物。選擇能夠與靶點結合的潛在活性化合物,并進行聚類分析;其五,功效實驗測試。根據不同功效和作用機理,進行相應的功效測試實驗。
在此基礎上,人工智能可以通過以下五個途徑加速功效護膚原料的創新研究:1.計算機輔助天然活性成分識別;2.基于靶點蛋白的活性原料篩選;3.基于已知功效原料的結構優化;4.人工智能輔助功效機理研究;5.人工智能輔助合成生物學生產功效護膚原料。
他認為,化妝品原料是化妝品的“芯”,只有在化妝品原料開發生產工藝等相關技術上有了話語權,才能破解國產化妝品卡脖子的問題。相信在廣大學界專家、業內人士的共同努力下,中國化妝品原料一定會屹立于世界強國之列!
吳奕瑞教授:合成生物技術在美妝領域可發揮3大作用
作為目前非常熱門的技術學科,合成生物技術也深得化妝品行業青睞。
那么,什么是合成生物技術呢?態創生物科技(廣州)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態創生物)首席科學家吳奕瑞教授認為有兩方面,一是根據不同目的設計并建構新的生物零件、裝置或系統;二是根據不同目的重新設計已存在的生物裝置或系統。
據其介紹,如今合成生物技術的應用已涵蓋化學品、醫藥、農業養殖、生物能源、生物材料等領域。其中,在美妝領域,合成生物技術可發揮以下作用:1.實現新原料的產業化過程;2.滿足美妝企業對于可持續發展的需求;3.可成為促進本土企業與國際巨頭競爭的突破口。
吳奕瑞教授透露,作為全球首批真正實現多物質量產的合成生物學公司,態創生物在合成生物技術上也有不少突破,在打造多物質量產的生物制造平臺并推進技術迭代的同時,不斷升級有“態度”的產品,利用AI引擎驅動物質快速量產等方面持續深挖。
如今,態創生物除具備自主研發能力外,也通過上游鏈接合作國內尖端科研團隊,通過構建萬噸級自有產能,后端打通百余家品牌與工廠需求,目前擁有含大宗商品在內的在庫物質已超50余種。
吳孜博士:合成生物學賦能美妝行業的3大方向
在細分功效內卷的浪潮下,品牌要如何贏下科學軍備競賽?
中科欣揚合成生物學應用研究中心負責人吳孜博士認為,可借助合成生物學,用全新的底層技術重構原料的生產方式,賦予產品差異化競爭力。
其一,突破功效原料的技術和成本枷鎖。以中科欣揚為例,公司憑借技術創新,實現了食品級谷氨酸棒桿菌異源合成四氫嘧啶產業化,菌株的效率更高,且更具備天然的優勢;此外還持續優化菌株和生產工藝,經過兩年四次迭代創新,實現99%以上高純度、高穩定性的SIYOMICRO-ERGO麥角硫因的綠色高效生產,單罐發酵規模已達100噸,合成全周期縮短24小時,葡萄糖消耗量降低28.5%,生產耗電降低30%、耗水降低50%,空氣污染、水污染均減少50%以上。
其二,打造新原料開發的高效創新模式。比如,以創新研發平臺賦能新產品的開發。
其三,打通研究-應用,開拓全場景應用領域。中科欣揚合成生物學應用研究中心的作用便在于此。
對于合成生物學未來的前景,他十分看好,并援引BCG的預測數字指出,到2026年,合成生物學在食品飲料、農業和消費產品三大應用方向的全球市場規模將超過134 億美元,CAGR將迎來超過40%的高增長率;在醫療健康、食品飲料和消費產品三大美麗健康產業方向的全球市場規模將超過154億美元。
項威:化妝品新原料精準助力“妝食同源”
武漢中科光谷綠色生物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科光谷)技術經理項威分析,化妝品行業在當前的發展階段,對原料的需求有3點:一是零傷害,二是性能更穩定,三是功能更高效。
對于企業來說,怎樣才能獲取這樣的原料呢?據項威介紹,中科光谷有幾大核心技術。一是合成生物學技術,能夠開發創造新原料;二是微生物發酵技術,可實現原料高標準產業化;三是微囊促滲專利技術(納米載體技術),可提供終端解決方案。
而在中科光谷的新原料中,N-乙酰神經氨酸(燕窩酸)無疑是個特殊的存在,可精準實現“妝食同源”。
據項威介紹,在護膚方面,燕窩酸具有抗皺、抗氧、抗糖、提亮、舒緩等功效。而在口服方面,燕窩酸同樣可以抗氧,抗糖,并可以增強機體免疫力、預防和改善阿爾茲海默癥、促進益生菌增殖等功效。
姜瑩:通過原料創新實現精準“科技護膚
在山東百阜福瑞達制藥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百阜福瑞達)銷售總監姜瑩看來,社交媒體平臺加速了護膚知識的傳播和普及,中國消費者的護膚認知逐漸專業化,在對科技護膚知識的學習和對科技護膚方式的逐步探索中,消費者開始步入科技護膚時代。
她指出,從關心“成分”到“功效”,品牌終端消費者的需求傾向以及購買趨勢,使得各大品牌的競爭開始聚焦于產品核心技術的比拼;國內美妝護膚品牌逐漸轉向原料研發科技的創新,以自研成分、獨家技術,為品牌帶來新鮮勢能,賦予品牌穿越生命周期的力量。
在這樣的背景下,個性化定制護膚成為熱門趨勢。姜瑩認為,個性化定制護膚,歸根結底是原料的定制化。如今,原料定制已經不是國際大牌的專屬,國內不少企業也開始推出活性原料及產品的定制服務。
比如福瑞達,就推出了全新活性物原料定制化服務,憑借國家級、省級技術研發平臺、聯合實驗室的研發背景,以及行業領先、開創性的微生態護膚應用平臺,提供專業玻尿酸+的護膚解決方案,為越來越多的國內外護膚品牌提供原料獨家定制服務。
中國化妝品大會被譽為化妝品行業的“達沃斯論壇”,本屆大會由伊斯佳股份主贊助,福瑞達生物股份、中通生化、貝豪集團戰略合作,主題為“信仰之躍”。
本場原料創新論壇涵蓋來自國內法規專家、化妝品原料企業代表,共同探討行業趨勢。